怀化产投湘源电力:清流润野 匠心铸光平凡坚守诠释非凡担当
在湘西南的崇山峻岭间,无论烈日炎炎还是暴雨如注,总有一群身影与轰鸣的机组并肩奋战,他们用专业与汗水守护着万家灯火和万亩良田。现在,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湘源电力人的世界,探寻他们保障电力与水源稳定供应背后的故事。
机组“诊疗师”:毫厘之间的坚守与担当
蓑衣塘电站,自1969年建成起,横跨半个多世纪,为会同县连山乡大坪村1.2万亩农田累计输送2.37亿立方米的灌溉用水,如一座隐形的“云端水库”,滋养着这片土地。
4月14日,在接到水利局转换水轮泵工作模式的通知后,检修队伍迅速展开行动。“叶轮连接必须分毫不差!”15日清晨8点,在空间逼仄,光线昏暗的机坑内,省劳模闫泊兆弓着身,借着检修灯微弱的光,手持游标卡尺,全神贯注测量叶轮间隙,力求误差不超过0.1毫米。随后,他持特制扳手在狭窄空间中摸索,逐颗紧固抽水叶轮与主轴连接的螺栓。历经10小时苦战,1号水轮泵成功切换至抽水模式,清澈水流顺渠而下,润泽万亩稻田。三十三年与机组相伴,闫泊兆对设备的熟悉程度,远超对自己掌纹的了解。
(图一:闫泊兆在机坑内作业)
防汛“哨兵”:与洪峰争分夺秒的较量
“9扇闸门全部提至悬空状态!”去年夏汛,二十年一遇的洪水咆哮而至,牌楼电站运行班组如无畏“哨兵”,72小时不间断坚守。
厂房内,运行人员各司其职,与洪峰争分夺秒。有人紧盯水位曲线,捕捉每个水位变化;有人紧握对讲机,守在监控前,随时准备传达指令;有人穿梭排查排水系统;有人巡视检查基础设备;有人紧张试运行应急设备。雨水湿透衣衫,喉咙喊得嘶哑,他们依旧坚守岗位。他们坚信,眼睛就是电站的“安全阀”,时刻监视水位变化,在洪峰与设备之间筑起坚固防线。
(图二:运行班组人员对闸门进行检查并泄洪)
设备“焕新师”:老机组的守护与重生
在老旧机组抢修的前沿阵地,“技术尖兵”李显明已默默坚守了25年。一次机组突发故障,他主动请缨,带领检修人员钻入狭小闷热的蜗壳,凭借多年经验迅速判断水轮机内部复杂部位的故障点,蜗壳内噪音刺耳、气味刺鼻,环境潮湿危险,不仅要防止触电,还需精准操作各类专业工具,但他们毫不退缩。5小时连续奋战,成功提前1天完成抢修,避免经济损失,保障设备稳定。
他自制配件、优化结构,降低故障率,提升发电效率;每次抢修,都能迅速找准故障根源,带领团队高效恢复供电。在李显明的用心维护下,1979年建成的马鞍洞电站设备重获新生。
(图三:李显明与团队检查设备)
运维“多面手”:青春在双线作战中闪光
晚上9点,渔梁湾电站综合办的肖雅菲已开启“双线作战”。刚核对完工资表,她揉了揉疲惫的双眼,拎起巡检包走向厂房。办公桌抽屉里,一边是核算单与会议纪要,另一边是沾油的手电筒和设备运行日志。
运行班组人手不足,90后的肖雅菲临危受命。自4月汛期以来,她白天处理行政事务,夜晚穿梭厂房巡检设备,日行2万步。“岗位需要就是命令”的使命感支撑她在两种工作场景间自如切换,用青春和汗水诠释责任担当。
(图四:肖雅菲夜间巡检)
从深夜到黎明,从泵站到厂房,湘源电力人将“坚守”二字刻进肌肉记忆,以0.1毫米的精度、72小时的坚守、2万步的奔波,诠释“匠心”二字的真谛。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,书写着不平凡的篇章。
通讯员:张斯琦、向敏、石原铭、陈丽、黄锋权、蒋佳君